一是抓創新促改革,縱深推進園區“四大”體制機制改革。
堅持“改革與創新”雙驅動,進一步激發園區發展活力、增添園區發展后勁。
——創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園區企業化、扁平化的改革要求,進一步理順部門設置,實行園區人員檔案封存、全員聘任、競爭上崗、末位淘汰,實現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薪資能高能低;同時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加大園區年輕、專業干部流動,暢通人員進出渠道。
——創新安商服務制度改革。按照“放得下、接得住、運行得好”的要求,對園區審批賦權實施清單評估,對賦權清單實行動態調整,實施服務限時承諾制,同時對縣直職能部門服務企業的成效進行“雙向考核”。針對專業人員缺乏的情況,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聘、向社會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解決。
——創新績效考核制度改革。在績效考核制度上進行精心統籌設計,著力打破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建立績效掛鉤、獎懲分明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業績薪酬、貢獻薪酬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
——創新投融資機制改革。做大融資平臺,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將園區開發公司所屬資產與城投集團并表,發揮城投集團信用度高、綜合實力強的優勢,形成有錢好辦事的良好局面。
二是抓夯平臺促承載,緊扣 “量”眼打好園區未來發展基礎。園區將緊盯“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質量”目標,做好平臺未來發展方向這篇“文章”。
——通過“騰籠換鳥”盤活存量。對園區內低效用地及閑置用地加大置換力度。目前有可盤活的5家僵尸企業土地1365畝,加上優化整合城東工業片區約290畝存量土地,合計有1655畝可釋放利用,可基本滿足今明兩年用地需求。
——實施“調區擴區”做大增量。對接配合好市縣各部門有關今年的國土空間修編工作時序,充分利用好難得的歷史窗口期,在城東工業片區基礎上,向東擴張120公頃。
——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質量。整合湖澤海螺建材特色產業園和雙林電廠能源特色產業園的經濟數據納入到園區統計口徑;強力推進湖澤工業平臺的國土修編及下一步的征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未來發展預留不少于6000畝建設用地。
三是抓新思路促升級,創新發展模式和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園區將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的“第一生命線”,緊盯以光電信息、麻紡產業為主導,裝備制造、鋰電、新型建材產業為支撐的“2 3”現代產業體系招商,依托恩達、盛泰、雅保、驅動橋、江鍛重工等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引進產業鏈條中的大項目,并做好大項目的配套服務,進行強鏈補鏈,形成產業集聚;充分運用專業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加大“5020”項目引進力度,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局面。同時,對行業內知名企業的引進采取更加優惠政策或投資額特別巨大的項目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如進行“三代一建”,即:廠房及其它生產配套設施代建、原材料代采、設備代購,建立產業基金。
四是抓精準幫扶促服務增效,做好招商引資“后半篇”文章。
對企業進行精準幫扶是做好招商引資的“后半篇”文章,園區緊緊圍繞破解企業融資難、招工難這兩大生產要素瓶頸,創新更多、更好服務舉措。
——多方位開展金融服務。做大分宜縣中小企業擔保中心和倒貸基金,不斷增強擔保能力和倒貸能力,用好擔保貸款、財園信貸通、科貸通等金融工具,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強化人力資源服務。通過職能部門招聘、進鄉村專業招聘、中介招工、勞務派出、與職業學校合作開專班等形式解決用工難;同時不定期組織開展企業員工技能比武、員工上崗培訓等活動,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