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宏 字副聲,號實堂,雙林白水村人。乾隆乙未(1775年)進士。歷任廣西雅容、平南、貴縣、懷遠縣令。在任職期間,見地瘠民貧,全力治之;洪水泛濫,修長堤免遭橫決;聽斷公平,盜賊為之斂跡,興復科學,信盛于前;對少數民族因俗為治,毫不擾民;身歷宦途二十余載,四興考校,每至一縣,摒擋公事外,日興士子;講論文藝,無異師生,并撰修雅正懷遠縣志若干卷。著有《經史合壁》十二卷、《半閑詩鈔》二卷,享年七十三歲。
萬上遴(1739~1813) 字殿卿,號輞岡,分宜城郊輞岡人。清朝畫家,曾任清宮畫院待詔,專事書畫。上遴年少失父,家境清寒。從小聰穎好學,酷愛王維詩畫,終日練習作畫,畫一幅畫,就寫一首詩?!霸?、畫、行、草”,均“細筋入骨”。
但他科考不如意,數次應試,只考取拔貢。這就更加激勵他從事于書畫。晚年工山水,所畫林壑深邃,有“尺幅千里之勝”。代表作有《鏡吾圖》等。尤喜畫梅,獨創一格,其指畫梅花,號稱“指梅”,疏花細蕊,揮指點染,別開生面;還善畫墨蘭?,F尚有殘碑存縣。
萬上遴躋身于畫壇。一時名卿,無不折書下交,互相唱酬。許廉使稱他“雙清心跡高徐孺,三紀才名老鄭燮”,鄭燮,即鄭板橋,詩、書、畫均稱絕,將他比作鄭板橋,可見評價之高。
萬上遴的名字,現載入《中國美術家名人詞典》。
歐陽敬(1764.1~1806.2) 松山防里人,清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廣東連山縣令,不久即逝于任上。歐陽敬生性聰穎,過目成誦。興趣廣泛,經史百家,天文歷算,遠近方言,均喜涉獵。著有《盤谷集》、《聽雨集》、《葉韻發明》、《勾股發明》等書。對數學尤有研究,為清代嘉慶年間數學家,列入《江西省情匯編》歷史名人錄。
黃金貴(1587.9~1646.8) 字雙南,后奉旨更名黃希憲,墮江不死號又生。明萬歷王子科(1612)中舉人,明天啟五年(1625)中進士。明天啟丙寅年(1626)致士,授廣東廣州府順德縣知縣,應天巡撫、河道總督、河南總督、兵工二部左右侍郎。出任廣州順德縣令時,化寇為良,提升為御史;巡按甘肅時,招撫盜寇有功升大仆少卿。后被奸黨誣陷下獄,獄中不屈奸賊,詞甚激切,無據獲得釋放。清兵攻下南京后,黃金貴護送潞王至杭州,忠君不二。清順治乙酉年(1646)8月21日,歿于浙江紹興府章家,終年59歲。清謚忠烈公。
鐘 炌(1583~1650)號昭明,字淑賢,分宜山泗人。天啟年間進士,授中書,考選戶科,初任中書舍人,后歷任戶科、禮科、吏科給事中、太常大理少卿、大理正卿、順天府尹、吏工二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崇禎皇帝對鐘炌高度信任與器重,枚卜(卜掛選官)三次選大學士入閣,不巧均未卜中。
在他近二十年仕宦生涯中,為官耿直,辦事公道。任中書舍人時,主試湖廣,一是稱得人;任大理寺卿時,夙夜匪懈,竭盡厥職;任順天府尹、京兆尹時,以嚴馭吏,以寬洽民;任吏部左侍郎時,謹慎從事,宿弊一清。崇禎皇帝在敕命中稱他是“潔已奉公之選”,并褒揚他“使吏部有清貞獨立之名”。
明崇禎五年(1632)他鑒于袁州郡枉加獨重稅負長達270余年之久,造成袁民“膏血已盡,骨髓俱竭”,“蒿目鄉里,亡徒十已三四,長此不已,閭閻半作丘墟,阡陌悉惟榛莽”,甚至“絕甲絕圖(甲圖為行政區劃名稱),百里煙消”之慘況,【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郡總人口383349人,到萬歷四十年(1612)僅存220618人,減少42.5%,其中分宜人口減少數,尤為驚人,在這220多年里,由72287人,減至16461人,減少率高達77%?!砍^邀集在京鄉官袁業泗、張承詔(分宜人)、彭大科(分宜人)、袁一鳳、袁一鰲、袁繼咸等人向皇上秉筆呈報《減派遼餉公疏》。經皇上御批“照畝均派”。從此,袁州郡轄宜春、分宜、萍鄉、萬載4縣每年減納賦稅銀1.2萬余兩。
張承詔(1572.4~1641.8) 字獻可、號篤棐,分宜鈐陽鎮泗水張家人。自幼聰明過人,讀書一目數行。明朝萬歷丁酉年(1598)中舉,已未年(1620)年中進士,初授蘇州府推官,為官廉正無私,辦事雷厲風行,受當地官吏和百姓敬服,為其建立專祠。天啟辛酉年(1621)任南闈同考官,甲子(1624)年經考核選調入京。離任時當地百姓攀轅號泣,不愿他走,遠送者上千。乙丑年(1625)至京,因不滿當朝大宦官魏忠賢擅攬朝政,迫害忠良行為,遭魏忌恨,欲予排擠打擊。但又挑不出指謫理由,遂以禮部主事身份令他返鄉侯任。在家鄉三年,親自為兒孫等講授文、理、史,不問官場中的沉浮事。魏忠賢奸案敗露后,于崇禎戊辰年(1629)出任戶科給事中,任期中,果決敢言,勇于抨擊不合時宜的三朝典章,參劾不法無為的大臣,對政界風紀直言不諱,其言論許多被收入朝庭崇信錄中。他的言行,受到皇帝贊許,先后轉任吏部右給事,禮部左給事。庚午年(1631)主考山東,所錄取的人中,許多成為名臣名士。升任大常少卿,續升南京大常寺卿,南京通政使。在朝五年多進諫,謀劃議論,洞切時弊,建言獻策,一心為國。其間,為袁州一府四縣過重負擔遼餉一事,主動謀劃,與左都御使鐘炌等六位在朝京官禁止使用禁止使用“聯名上書”,得以減免,至今仍被當地傳誦。三品職務考核期滿后,遷任刑部右侍郎,尚未到任即轉任刑部左侍郎,上疏推辭,經皇帝溫旨嘉勉,才予就任。當時魏忠賢殘余勢力、宦官鄧希詔為非作歹,被捕下三法司勘問,由張承詔與左督御使鐘炌會審。鄧的罪行審定后,主審官反遭暗算,突接旨令東廠王之心復審。推翻原供詞。承詔具疏堅持前面所供證詞,皇帝不明真相,將會審疏報當成忤旨,罷免張、鐘兩人官職。張后復出,戊寅(1638)年署刑部尚書,后辭職返鄉,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八月十三日無疾而終,享年七十。
嚴嵩(1480~1567) 字惟中,號介溪,分宜介橋村人。5歲啟蒙讀書,9歲讀縣學,10歲縣試超群。19歲鄉試中舉。26歲廷試二甲二名,賜進士出身。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因祖父及母親相繼去世,回家服喪守孝,凡8年之久。
守孝期間,繼續苦讀,刻意詩文,僅詩作即有700余首,同時應袁州太守之請,修撰《袁州府志》。
正德十一年,37歲,重返朝廷,復任翰林院編修。次年,受命講學于內館。正德十三年,為副使隨同正使冊封宗藩。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嚴嵩應江西巡撫王陽明之邀參贊軍事,頗有功。事平之后,王陽明曾致燕席彩幣以酬。第二年仍在家,建“鈐山堂”與“方伯之祠”。
嘉靖元年,去南京任職,為翰林院侍讀,掌院事。嚴嵩在南京8年,曾先后任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
嘉靖十五年,嚴嵩以賀萬壽節至京師,主持編修《宋史》,值夏言入閣預機務,嚴嵩接任禮部尚書。嘉靖二十一年(1542),世宗建壇設醮,嚴嵩入閣,已經63歲。前后居次輔6年,任首輔15年。任職時間之長,為明代所不多見。
嘉靖四十一年(1562),詔令嚴嵩致仕,子世藩下獄。嘉靖四十四年,嚴嵩被貶官籍,兒子世藩處斬,家產亦被抄沒。嘉靖四十六年(1567)病死,終年87歲。
嚴嵩生平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鈐山堂集》、《鈐山詩選》、《直廬稿》、《南宮奏議》、《歷官表奏》、《嘉靖奏對錄》、《南還稿》、《振秀集》、《山堂詩抄》等。
嚴嵩曾捐資修建分宜縣城及萬年橋、永濟橋、肖家橋、鈐麓書院,并擴修分宜縣學,捐贈書籍。同時贊助修通分宜至安福的穿山官道,全長120華里。
李香(1494.4~1561.9) 分宜鳳陽鄉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在工部任主事。后派去徐州,正值荒年,李香“捐俸賑窮”,救了許多老百姓。后轉刑部任郎中,不久升任廣東兵備道,有功,受到朝廷褒獎。補任山西,又取得較好政績。升任四川巡撫都御史(從二品官),署大理寺正卿,威鎮西南,賜匾曰:“霜威節鉞”,史稱李都堂。后因病“致仕”回鄉,又“敦尚孝友,修繕學宮”。死后,葬鳳陽沔村琴山下。
嚴孟衡(1385~1446) 分宜介橋人。一生勤奮儉樸,剛正不阿,在縣學讀書時,去見御史官,正值下雨,就在庭上行禮,御史不悅。孟衡道:“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御史瞠目相視,孟衡又道:“怒目視君,大不敬也”。御史即改容稱嘆。
明永樂十三年(1415),考中進士,步入宦海生涯,開始在山西道任監察御史,稟心峻潔,正色立朝,“百司憚其風采”。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正四品),赴浙江上任時,屬吏不慎失火,案牘被燒,當事人籍故規避,孟衡獨自責,自愿受罰。一年后,始得復職。任期中嚴明不阿,悉心平反冤獄。正統八年(1443),升任四川右布政使(從二品)。寬賦減費,百廢俱舉,在川3年,蜀中稱治,被列為名宦。
嚴孟衡做官30年,很少積蓄,每餐以青菜佐餐,人稱“嚴青菜”。明正統十一年(1446),卒于四川任上。歸葬時行李少,船搖晃不已,船員抬一大石放在船上以鎮風浪,后人稱這塊石頭為“布政石”、“清官石”。為紀念這位清官,有人在石上刻字題詩,稱賞他“扁舟羽駛,是作滿贏,沛淮仗信,庸蜀著清”。
黃子澄(1359~1402) 又名黃湜,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會試第一、殿試第三、探花及第。授翰林編修,升修撰,遷任春坊講讀官,伴讀東宮,課教太孫,累得提升,直至任太常寺卿。
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么辦?子澄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后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太孫是其言。此后,每呼子澄,必尊稱黃 先生。及惠帝即位,更是倚重信任,與齊泰同參國政,共商削藩事宜,首先剪除周、齊、湘、代、岷五宗王。子澄升為太常寺卿。
燕王朱棣擁有重兵,不甘心被廢,便以“清君側,除奸佞”為名,大興“靖難”之師?;莸勖⒈穆时謸?,戰敗。黃子澄薦李景隆代之,不料李更為無能,屢戰屢敗?;莸蹜?,罷子澄與齊泰,并同貶于外。此后進言皆不聽。子澄覺惠帝優柔寡斷,無所作為,便率夫人許氏及四子微服經太湖,過蘇州,與知府姚善倡議勤王,不果。后又約嘉興太守楊任共謀舉事,被人告發,執于御前。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樂帝)親自審問。子澄抗詞不屈,被肢解而死。并禍及滿門,株連十族,家屬被殺65人,異姓致死者54人,外親400余人皆充軍,唯其子彥修因已入昆山籍,能說昆山話,才幸免于死。后收子澄遺骨葬昆山縣(屬今江蘇?。R鞍山下。明正德十五年(1521)始得昭雪。
子澄因株連十族,稗官野史,亦少流傳,遺稿散失殆盡?,F見諸史志者,僅存《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士歌》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
劉仲質 分宜西磯崗人。明初,為宜春訓導,被推薦入京任翰林,奉命校正《春秋本末》。洪武十五年(1382),升任禮部尚書(正二品),主管全國的文化教育、典章制度,制訂了一套釋奠禮儀,頒行天下。提倡尊孔,曾陪同皇帝一道祭孔廟,立學規十二條,頒行全國。又奉令頒發漢朝劉向的《說苑新序》,全國各個學校均講讀。是年冬天,改任華蓋殿大學士。后因事貶官,任御史。年老返鄉。為人厚重篤實,博通經史,文章典雅,著有《校正春秋本末》。
歐陽玄(1273~1358) 字原功,號圭齋。祖籍分宜防里,后遷湖南瀏陽。元朝文學家、史學家。延佑乙卯年(1315)中進士,殿試第三名。初任蕪湖縣尹,縣內疑案甚多,多年不決,歐陽玄上任后,反復調查,了解實情,為之平反,使蒙冤者重見天日。地方豪強虐待奴婢,他都盡行釋放,與家人團聚。數年后,縣境“嘉禾生野,飛蝗不入,蠶熟成繭,夜不閉戶”。
后進京任職,為 國子監 博士、監承。致和元年(1328)任翰林院國史編修,修《經世大典》。元統元年(1333)任翰林直學士,編修《四朝實錄》。至正年間,任《遼、金、宋史》總裁官,是著名的史學家。
在翰林院,歐陽玄常為皇帝起草各種詔書,朝廷高文典冊,多出自他的手筆。在京期間,歐陽玄曾“三任成鈞,兩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為朝廷的主要筆手,文章、書法,均極負盛名。海內名山大川、釋老之宮、王公墓隧之碑等,都以得其手筆為榮;后人尊他與虞集、揭奚斯、黃譜等四人為“元代文人之冠”。死后謚“文公”,葬于京西昌平縣香山石井村。文集100多冊,皆毀于兵,今僅存《圭齋集》15卷,附錄1卷。
歐陽玄回松山防里村省親掃墓時,撰寫了《縣官題名記》,頗有史料價值,今附于后:
分宜縣,袁上邑,置達魯花赤、縣尹、丞、主簿、尉各一員。尹以上省選,丞以下部選。起至元十三年丙子迄今至正二年壬午,六十又七載,任于斯者接踵,而邑未有題名??Ax趙 君思順,以世家文獻,來宰斯邑二年,官政修舉,乃考索故府,得累政名氏,到罷歲月,悉登載諸石。玄適房族邑鈐南防里,屬題其端,以告來者。玄嘗謂題名之設,官署皆有之,本非以為勸善也,而其道寓焉。士歷官服采,人品不齊,上焉者不恒有,下焉者無庸言,中人茍且之政,十居八九。其志皆為三歲,終更身去,是即已;殊不知身去而名留,臧否何可泯也。使能以是而存諸心,則知官之為恫也久矣!雖然謂其身去,而不知恤者,非才而間于事者也;求為有名至于生事以厲名者,有才而過乎中者也。玄既謂題名有勸善之道,則不敢不著近名之道以為戒。趙 君為我刻之,后之覽者有以自省,則吾鈐岡之人,繼自今受廉勤之澤,而被愷悌之福于無窮也。
孫億 松山午元人,宋朝咸淳十年(1274)進士,任吉州永新縣令,有政績,升吉州知府。吉州每年收谷40萬,管錢糧的想從中囤積居奇,謀取私利,孫億立即予以取締,并令出進一律,不準大斗進、小斗出。吉州每年要售布6萬匹,管布的收了錢挪作他用,而以鹽代付,孫億亦立即予以取締。后到廣西白州任知府,也獲好評。
鄧璠(822~893)原籍筠州(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并優,選任官至尚書。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軍州)事。在任興辦學舍,振興教育,感化民眾,有奉職循理之風。權知袁州刺史6年,詔敕復任。時遇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政局動蕩,社會難以治理。唯獨鄧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钡臉O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今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于白芒蟠龍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為其封禁題碑。璠夫人李氏,誥封韓國 夫人,唐寶歷元年(825)生,唐天復三年(903)歿,享年79歲,亦葬白芒蟠龍形。璠有二子:次子霽,字光嵐,任福建建寧刺史,在任而卒,未詳其后;長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蔭授從事郎,任湖北黃州知事,享年70歲,葬白芒蟠龍形。璠第六代孫梅魁從白芒遷居安福瓜畬,其后在吉安廬陵等地繁衍發展。
盧肇(818.2~882.8) 字子發。分宜楊橋觀光村人(當時叫文標鄉)。唐會昌三年(843)殿試中進士第一名,為江西省第一個狀元。
盧肇誕生在觀光村一個農民家庭?!凹铱账谋?,夜無脂燭”,艱苦的環境,砥礪他發奮進取。會昌二年,鄉試中舉。第二年,赴京趕考,與宜春黃頗同行,袁州郡守成應元設宴餞行。獨請有錢有勢的黃頗,盧肇受此冷遇,益發致力于學。盧奪魁歸來時成應元笑臉相迎,盛宴招待。盧肇有感而發,寫一首詩贈成應元:“向道是龍 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盧肇潔身自好,“全無親黨,不自吹噓”。中狀元后只落個州縣地方官,初為潼關防衛官,后調陜西盧州商州任職(今商洛地區)。經太尉裴休保舉,才回京任著作郎、集賢院學士,起草文書,編撰史籍。后任倉部員外郎,管理錢糧賦稅。其時“牛、李黨爭”甚烈,盧肇始終不參與,又受到排擠,被貶作地方官。自此以后,當過歙州、宣州、池州、吉州等地的刺史,卒于吉州任上。
盧肇一生主要成就是詩文,有《文標集》3卷,《逸史》3卷,《盧子史錄》4卷,《廟堂龜鑒》120卷;此外尚有《愈風集》、《大統賦注》等著作。在歙州時,曾赴錢塘觀潮,作《海潮賦》上奏朝廷,得到懿宗皇帝嘉獎,命宣付史館,永遠保存。盧的文章道德,為后世所推崇,曾被認為“袁(指袁州)之文章節義,自肇始”。
陳重 分宜洞村人,東漢時名士。年輕時與波陽雷義在豫章郡(今南昌)同學《魯詩》與《顏氏春秋》,兩人非常友好??な貜堅仆扑]陳重為“孝廉”,陳重讓給雷義,張云未聽其言。第二年,雷義也被推薦,兩人同在郎署為官。
任職期間,有同僚負債數十萬錢,債主催逼甚急,陳重秘密代為償還。此人發現后非常感激,要重謝之,陳重婉言謝絕,終不言惠。同舍一郎官回家時誤拿別人的衣服,失主懷疑是陳重所為,陳重不予爭辯,并買衣服相贈。事后那人把誤拿的衣物歸還主人,弄清了事實,對陳重非常欽佩。
后來,陳重與雷義同時進京任尚書郎。雷義因代人受過,被免官。陳重見雷義如是,也稱病告退。
陳重回鄉后又被推為“茂才”,到細陽任縣令,有政績,擬升為會稽太守,因姐姐逝世奔喪未去,后又為朝廷司徒官保薦為侍御史,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