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園區將緊扣我縣“十四五”規劃目標,堅決扛起全縣工業“主戰場”職責使命,奮力當好縣域經濟發展主力軍,集中精力抓重點、破難題、補短板、謀發展,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大變樣,全年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億元,固投30億元,完成稅收收入8億元,新簽約實體項目40個,入規企業20家,園區規上企業突破110家,奮力在全省開發區爭先創優綜合考核評價中保位爭先,重點打造“承載能力好、空間布局好、發展形象好”的“三好”園區。為此,下一步園區積極謀劃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抓創新促改革,縱深推進四大體制機制改革攻堅。堅持“改革與創新”雙驅動,進一步激發發展活力、增添發展后勁。以改革激發新活力,強力推進人事管理制度、安商服務制度、績效考核制度以及投融資機制等“四大改革攻堅”。
——創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部門設置,實現園區人員檔案封存、員額總控、全員聘任、競爭上崗,實現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薪資能高能低;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加大園區干部流動,配強園區班子和干部隊伍。
——創新安商服務制度改革。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強化服務水平,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按照“放得下、接得住、運行得好”的要求,對園區審批賦權實施清單評估,對賦權清單實行動態調整,實施服務限時承諾制。針對專業人員缺乏的情況,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聘、向社會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解決。
——創新績效考核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園區績效考核制度,精心統籌設計,著力打破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建立績效掛鉤、獎懲分明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業績薪酬、增量薪酬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
——創新投融資機制改革。一方面做大融資平臺,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將園區開發公司與城投并表,發揮城投信用度高、綜合實力強的優勢,形成“強強聯合”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解決目前資金管理、組織協調、運行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做好經驗總結。
二是抓平臺促承載,緊扣“三量”打好園區未來發展基礎。目前園區面臨承載能力不足和國土空間狹窄的現實問題,有好項目、大項目達成簽約意向卻無法供應土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園區確立“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從難點入手,向短板發力。做好平臺未來發展方向這篇“文章”。
——“騰籠換鳥”盤活存量。對園區內低效用地及閑置用地加大置換力度,力爭在“老樹發芽中再造一個園區”。據初步統計,目前有可盤活的5家僵尸企業土地1365畝,加上優化整合城東工業片區約290畝存量土地,合計有1655畝可釋放利用。
——“調區擴區”做大增量。全力協助縣委縣政府打造湖澤工業平臺前期準備工作,找準產業定位,做優空間規劃,積極主動提前做好規劃環評、生產要素保障等工作,做實湖澤新增長極,形成“一園兩平臺”布局,提升園區容量。
——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質量。積極整合湖澤海螺建材特色產業園和雙林電廠能源特色產業園,形成“一區五園”的產業布局;遠期強力推進打造湖澤工業平臺,形成“一園兩平臺”的空間布局,以承接中心城區產業轉移,解決中心城區工業發展空間問題。
三是抓思路促升級,創新發展模式和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立足自身優勢、突出重點,充分用好大項目帶動模式,依托恩達和盛泰等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引進產業鏈條中的大項目,并做好大項目的配套服務,進行強鏈補鏈。尤其是突出招大引強,發揮專業招商小分隊在沿海地區、重點地區的招商經驗,加大對“5020”項目的引進個數,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局面。此外,借鑒其他發達地方的經驗和做法,開展“三代一建”,即廠房與其它生產配套設施代建、原材料代采、設備代購,建立產業基金。用創新的方法,優惠的政策引進好項目、大項目。